伤寒则外恶寒而脉浮紧,伤暑则不恶寒而脉虚,此为不同治。此因邪热从阳经传入阴经也。
女子血蓄,则血室不蓄,二气和平。汗不止,必恶风,烦躁不得卧,先防风白术牡蛎汤,次小建中汤。
将此首经论之,余经不言可知,吾故曰伤寒言证不言病耳。若脉来沉迟无力,此为直中阴经真寒证之阴脉,其证无头痛,无身热,初起怕寒,手足厥冷,或战栗蜷卧,不渴,兼之腹痛,呕吐泄泻,或口出涎沫,面如刀刮者,乃阴经自中之寒,不从阳经传入,故不在传经热证治例,更当看外证如何,轻则理中汤,重则姜附四逆以温之。
当攻者,发汗,冬用麻黄汤,三时用羌活冲和汤。太阴、少阴、厥阴,又居于里,总谓之阴证也。
经曰∶病患烦热,汗出则解。 者,先太阳中风,重感于寒,无汗为刚;中风,重感于湿,有汗为柔。
所谓太阳少阴,脉沉发热虽同,而受病有无头疼与用药自别,故并言之耳。若按小腹绕脐硬痛,渴而小水短赤,大便实者,有燥屎也,大承气下之。